古代四大醫書
古代公認的四大醫書分別是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。
《黃帝內經》
《黃帝內經》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兩部分。《黃帝內經》是中國現存最早、影響最大的一部醫學典籍,《黃帝內經》的成編,標誌著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,為數年來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,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被後世尊為「醫家之宗」。
《黃帝內經》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,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「陰陽五行學說」、「脈象學說」、「藏象學說」、「經絡學說」、「病因學說」、「病機學說」、「病癥」、「診法」、「論治」及「養生學」、「運氣學」等學說,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,呈現了自然、生物、心理、社會「整體醫學模式」(另據現代學者考證,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)。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、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。
《難經》
《難經》原名《黃帝內經八十一難》,相傳為戰國時期秦越人(扁鵲)所撰,又名《八十一難》《黃帝八十一難經》。《難經》共有八十一難,分別論述了脈學、經絡、藏象、疾病、腧穴、治療等醫學內容,是對《內經》相關內容的補充與闡發。《難經》既是對《黃帝內經》脈學理論的發展,又為仲景臨床平脈辨證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。全書根據《靈樞》《素問》中的問答,俾暢闕義,涉及諸多問題,在我國醫典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和學術價值。
《傷寒雜病論》
《傷寒雜病論》 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,是一部論述外感病與內科雜病為主要內容的醫學典籍,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。作者是東漢末年張仲景,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。《傷寒雜病論》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、癥狀、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,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「六經分類」的辨證施治原則,奠定了理、法、方、藥的理論基礎。
張仲景,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,被稱為醫聖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
《神農本草經》又稱《本草經》或《本經》,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,醫書代代口耳相傳,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,成書非一時,作者亦非一人,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、總結、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,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。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「七情和合」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,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。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,載藥365種,以三品分類法,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文字簡練古樸,成為中藥理論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