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
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大戰,雖然雙方兵力懸殊,可是憑借將領的策略戰勝了對手,下面我們講一下常考的一些戰役。
一、先秦時期
牧野之戰
作戰雙方:周武王(周朝)和商紂王(商朝)
地點:牧野(今河南淇縣南、衛河以北,新鄉市附近)
意義: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。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,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,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。
柏舉之戰
作戰雙方:吳國(闔閭)和楚國
地點:柏舉(位於湖北境內)
意義:吳國在經過6年的「疲楚」戰略後,一舉戰勝多年的強敵楚國,給長期稱雄的楚國以空前的創傷,從而使吳國聲威大振,為吳國進一步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,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對比最懸殊的戰役。
長勺之戰
作戰雙方:齊國與魯國
地點:長勺(今山東省萊蕪)
意義: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,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。著名的曹劌論戰、一鼓作氣就出自該戰役。
二、秦漢時期
巨鹿之戰
作戰雙方:楚軍(項羽)與秦國(章邯、王離)
地點:巨鹿(現河北邢臺)
意義: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,扭轉了整個戰局,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,經此一戰,秦朝已名存實亡。有破釜沈舟、作壁上觀的典故。
彭城之戰
作戰雙方:項羽(楚)和劉邦(漢)
地點:彭城(今江蘇徐州)
意義:彭城一戰,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,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,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,砰殲滅劉邦主力,但沒有繼續追擊。毛澤東在《七律·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》中「宜將剩勇追窮寇,不可沽名學霸王。」一句講的就是不犯項羽在彭城之戰中的錯誤。
昆陽之戰
作戰雙方:劉秀(東漢)和王莽(新朝)
地點:昆陽(今河南省葉縣)
意義: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,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,明代大思想家顧炎武贊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:「一戰摧大敵,頓使海宇平」。
三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
官渡之戰
作戰雙方:曹操軍與袁紹軍
地點:官渡(今河南中牟東北)
意義: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。
赤壁之戰
作戰雙方:孫權、劉備聯軍與曹操軍
地點:赤壁(今湖北省赤壁市)
意義: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,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。
淝水之戰
作戰雙方:前秦(苻堅)與東晉(謝玄、謝安、謝石等)
地點:淝水(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)
意義:淝水之戰的勝利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,有效地遏製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,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。有投鞭斷流、草木皆兵、風聲鶴唳的典故。